不久前,各大平臺興起一股“古風小生”潮。網友們紛紛自稱“小生”“小女子”,高興時曰“快哉快哉”,驚訝說“噫吁嚱”,笑死用“樂得小生駕鶴西去”。最近,網友們又開始指認各種經典電視劇角色與偶像明星為“古風小生”。其實,從方言來看,河南人也是一款“古風小生”。
有網友總結:花生讀成“落生”,剛下雨的狀態(tài)是“滴星”,昨天是“夜隔”,早上是“鵲起”。香菜讀“芫荽”(yansui),鍋里的東西溢出來了叫“鬻” ( yu) ,還有之前很火的“噦”(yue)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著名詩人李白成長軌跡和河南有不解之緣,他的名篇《蜀道難》中開篇經典的“噫吁嚱”,其中拆開都是河南的方言語氣詞。這些字眼,如同一枚枚古老的印章,鐫刻著中原大地的歷史痕跡。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,河南方言中,還隱藏著更多值得玩味的“古風”元素。比如,說小孩子“皮”,不用“調皮”而是說“猴兒”,讓人想起西游記里抓耳撓腮的悟空;再比如,最常說的“中”,一個小字力萬鈞,這是中華文化沉淀千年的底蘊,更是一種中原厚土的簡潔和力量感。
更有趣的是,河南人常說的“拾掇”,這個詞的本義是收拾整理,但從字面來看,仿佛是在小心翼翼地收集著散落的珍寶,這種精細感,正是古時慢節(jié)奏生活態(tài)度的一種體現(xiàn);還有,大家說“打發(fā)時間”,在河南方言里常常說“踅摸”,這個詞自帶一種閑庭信步,四處張望的悠閑感,也頗有古人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意境。
河南方言之美,不僅在于詞語的古樸,更在于音韻的古雅。不少河南方言都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,聽起來短促有力,鏗鏘有致。這就像是穿越時空的回響,讓我們在日常對話中,也能感受到古人的音韻之美。行走在河南的街頭巷尾,聽到一聲聲帶著“老家兒”味道的方言,就仿佛聽到歷史在低語,文化在流淌,那是中原大地特有的渾厚和深沉。
有網友說: “之前覺得(河南方言)發(fā)音很土,平時說著話根本聯(lián)想不到是那么漂亮的詞。”是的,提起河南,總讓人聯(lián)想起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。然而,土不正是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根基嗎?是游子出行要都帶一捧的“鄉(xiāng)愁”。正是這份“土”,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,建立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多朝古都。這些深藏在方言中的“古風”元素,不是憑空而來,它們源于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積淀,源于歷史長河的沉淀與打磨。每一個“落生”,每一聲“滴星”,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,文化的基因。河南人民每天都在說的河南方言,其實就是一套活著的文化密碼。
因此,我們不妨放慢生活的腳步,不要總是囫圇吞棗,而是細細地咀嚼,去留意耳側唇邊的一句句方言,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(jié)。也許,在某個不經意的角落,就能發(fā)現(xiàn)那些被時間掩蓋的文化基因,感受到歷史的余溫,領略到河南人特有的“古風小生”風采。當河南人民真正理解這些方言背后的文化底蘊,也會更加熱愛這片土地,更加自豪自己的身份。畢竟,每一個人都行走在歷史的河流中,而方言,就是清晰的一座航標。(鄭州大學 胡雅萱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3weiphoto.com/showinfo-33-343603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