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時間以來,“重申現實主義”的呼聲日漸高漲?,F實主義文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(tǒng),從《詩經》誕生直到今天,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流。即使在現代派、先鋒派等各種文學思潮風起云涌的上世紀80年代,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創(chuàng)作觀念和創(chuàng)作方法依然被廣大作家所運用。2015年,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,獲獎的5部長篇小說——格非的《江南三部曲》、王蒙的《這邊風景》、李佩甫的《生命冊》、金宇澄的《繁花》和蘇童的《黃雀記》,嚴格說來均為現實主義力作,因此,有學者稱此次評獎是“現實主義的勝利”。當然,相對于廣大讀者的需求,這樣的優(yōu)秀作品還是太少了,中國文學有數量缺質量、有“高原”缺“高峰”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。在我看來,重申現實主義,需要堅持和發(fā)展現實主義創(chuàng)作方法,更需要重振和弘揚現實主義創(chuàng)作精神。
人文關懷是文學的崇高品質
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創(chuàng)作方法和創(chuàng)作技巧,更是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。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,文藝創(chuàng)作“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,用光明驅散黑暗,用美善戰(zhàn)勝丑惡,讓人們看到美好、看到希望、看到夢想就在前方”。這一論述從根本上揭示了文藝作品與社會現實的關系,揭示了現實主義精神的豐富內涵。20多年前,作家路遙就清醒地認識到:“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,絕不僅僅是一個創(chuàng)作方法問題,而主要應該是一種精神。”請注意,路遙在這里用的不是“而且”而是“主要”。它表明路遙對現實主義的理解,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方法來創(chuàng)作,而是用什么樣的態(tài)度、什么樣的眼光來審視現實、表現生活,這已經從創(chuàng)作方法、創(chuàng)作技巧的“技術”層面,上升到創(chuàng)作理念、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這個“精神”層面。
現實主義追求“以人為中心”的價值理念,主張作家藝術家應該熱愛生命,熱愛生活,熱愛人民,對國家、對民族、對人民懷有深厚的、真摯的感情,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。人文關懷是文學的崇高品質。童慶炳說:“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、尊嚴、價值、情感、自由的精神,它與關注人的全面發(fā)展、生存狀態(tài)及其命運、幸福相聯系。”在2015年問世的長篇小說中,陳彥的《裝臺》、遲子建的《群山之巔》、東西的《篡改的命》等作品備受好評,正是緣于它們對普通百姓和小人物命運的關注。對于寫作的目的,陳彥有著高度的自覺:“有人說,我總在為小人物立傳,我覺得,一切強勢的東西,還需要你去錦上添花?我的寫作,就盡量去為那些無助的人,舔一舔傷口,找一點溫暖與亮色,尤其是尋找一點奢侈的愛。”
現實主義意味著責任、擔當和勇氣
優(yōu)秀的文學作品必然凝聚著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,傳達出作家對人生、對歷史、對現實深刻的思考,給人以昂揚向上的正能量。關心人民疾苦,以人民為中心,為人民寫作,是現實主義最重要的精神品質。文藝創(chuàng)作是個性化的勞動,但不能放棄精神擔當,不能只關注杯水風波、一己悲歡。俄羅斯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說過:“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藝,也不是職業(yè),而是一種使命。”
現實主義創(chuàng)作精神強調,現實是文學創(chuàng)作的本源和指向,文學要關注現實,真實地反映現實。巴爾扎克說:“我只是法國歷史的書記員。”文藝作品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產物,文學藝術是人們了解現實世界、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,是對現實存在、現實活動及現實關系的感性摹寫。同時,每一個堅持現實主義創(chuàng)作精神的作家,都以人類理想生活為目標,以批判精神、審美立場和人文關懷,觀照當下,昭示未來。他們不僅直面現實存在的矛盾、沖突,而且致力于解決現實中的矛盾、沖突,推動社會進步。
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。”偉大的作家,一定擁有“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”的博大胸懷,擁有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”的崇高志向,擁有心系社會、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,把深情的目光灑向腳下的土地,并為這片土地自覺地歌詠和吶喊。王蒙的《這邊風景》寫于40年前,完成于作家盛年,堪稱“出土文物”,卻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:它對上個世紀70年代做了真實詳盡的描寫,被譽為西域的“清明上河圖”。周大新的《曲終人在》直面社會焦點矛盾,對這個時代發(fā)生的許多重要社會問題比如腐敗等,做出了深刻的透視,體現了一位作家表現現實、干預現實的能力。金宇澄的《繁花》,用上海話表現當代都市生活,描摹市井閑人,也是都市現實歷史的一種記錄。劉醒龍的《蟠虺》,體現了作家一貫的現實主義創(chuàng)作精神——問題意識和歷史感,小說對當代知識分子的內心與靈魂的觀照和叩問很有意味。
然而,也確有一些作家存在“逃避時代”“逃避現實”的寫作傾向。他們的作品熱衷于寫自我,寫玄幻,寫穿越,寫懸疑,究其原因,往往因為作家缺乏直面現實的擔當和勇氣,當然也缺乏把握現實生活的能力。
有人擔心,文學離現實太近,會不會削弱它的文學性。這種顧慮是多余的??v觀自古至今的優(yōu)秀作品,幾乎無不是對它所處那個時代的忠實反映,這不僅無損于其文學性的表達,而且為后人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忠實記錄。
深入挖掘社會現實的沃土
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現實,推動社會變革進步,首先作家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現實,準確地把握歷史發(fā)展規(guī)律。要從現實中積累素材,汲取營養(yǎng)。如果沒有對現實深入而真切的了解,甚至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,是不可能寫出反映現實、推動歷史的好作品的。
對于文學與現實的關系,別林斯基曾作過一個很好的比喻。他說:“現實之于藝術和文學,就好像土壤之于它所培養(yǎng)的植物一樣。”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,火熱的生活永遠是創(chuàng)作的源泉。離開生活,離開實踐,文學創(chuàng)作只能是無水之魚、無本之木。
“文藝創(chuàng)作方法有一百條、一千條,但最根本、最關鍵、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。”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,就是要沉下心來,俯下身子,融入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中去。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,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當年柳青辭職當農民的例子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。柳青的女兒說,柳青的深入生活是身和心都融入生活。的確如此,他已經與皇甫村和那里的農民融為一體,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。近年來涌現的優(yōu)秀作品,同樣無一不是作家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取得的成果。賈平凹的《極花》來源于現實中的真實故事,劉慶邦的《黑白男女》描寫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特大礦難,周瑄璞的《多灣》經過了8年的構思與修改,張者的《桃夭》得益于對知識分子問題的長期觀察與思考……這些作品,來源于現實生活,經過長期思考、長期沉淀而寫就,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。
珍貴的礦藏總是深埋在地下,要想獲得生活的富礦,就要深入到生活內部去辛勤挖掘。要沉得住,潛下來,沉潛于歷史的深處,沉潛于生活的深處,沉潛于生命的深處,慢慢積累生活的素材。蜻蜓點水、淺嘗輒止、走馬觀花、浮皮潦草,在地表或淺層翻翻撿撿,很難有所收獲。
當然,重申現實主義,并不是排斥其他創(chuàng)作方法。現實主義也不應該固步自封,相反,它應該開放、包容,善于自我革新。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羅布·格里耶說過,一個作家在創(chuàng)作方法上可能是非現實主義的,但他的世界觀中仍然包含著現實主義的精神。正是由于善于吸收一切優(yōu)秀創(chuàng)作方法,現實主義才能不斷發(fā)展、完善,現實主義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。
(選自2016年4月26日《人民日報》 作者為《文藝報》副總編輯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3weiphoto.com/showinfo-322-54329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